夢柏
正午時分,我來到商洛市洛南縣的“洛南古柏”所在地。
遠(yuǎn)觀古柏,便被其高聳挺拔的蔥郁姿態(tài)吸引。古柏長勢良好,細(xì)觀其軀干遒勁有力,顯出勃勃生機(jī)。驕陽灼燒大地,立于古柏樹下,瞬間清涼之意襲來。
見有人在古樹前徘徊,一位村民忙前來問詢。相互交流得知,他正是這棵古樹的專職巡護(hù)員,名叫孟建明。“每年從過年到正月底,來這兒看古樹、祈福的特別多。據(jù)說有求必應(yīng)咧?!崩厦线呎f邊帶我們繞樹行走,尋一合適觀賞角度:“你們看,那地方像不像個龍頭?”順其手指方向,可見樹干分叉處有一分枝狀如龍頭,泛白的柏皮似龍鱗,其上樹干起伏若游龍,便也不難理解百姓對此樹的敬畏之情。
望著眼前古樹,守樹人說:“形態(tài)巨大的樹,甚至有人能住在其中。樹有皮便能吸收雨水陽光,得以存活,而樹體僅是支撐。樹心空了是年長月久被雨水腐蝕所致。”
一位戴草帽的老人朝古樹走來,若非老孟介紹,難辨其已年近九旬。他叫張志奇,是村里的老支書:“我從小就在這樹下耍,柏樹長得慢得很。我看過《洛南縣志》,據(jù)載此樹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丈八粗,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知縣陳作樞測得徑圍二丈三尺。傳說此樹是倉頡當(dāng)年在洛南任職時所種。”據(jù)典籍載,倉頡受鳥獸足跡啟發(fā),觀察日月星云、山河湖海及飛禽走獸之特征,依形繪符,創(chuàng)制文字。
古樹不能言,卻默默向蒼穹展露故事,靜待一代代人閱讀。那些倉頡留下的文明符號,似也變得鮮活起來。
關(guān)于柏樹,又想起一故事。友人知我喜禪宗故事,因其常給寺院送齋飯,時被稱“大護(hù)法”,某日便邀我同行。寺內(nèi)因柏樹聞名,我們傍晚抵達(dá),食齋飯后外出散步。居士說帶我們隨便走走。友人欲拍照,他們說:“黑乎乎的,咋拍???”友人答:“我有辦法?!彼熘ч_三腳架,用B門拍攝夜景。所謂B門,即按下快門后,相機(jī)持續(xù)曝光直至松開。其曝光時長全憑按快門之久暫。
經(jīng)長時間曝光,塔的細(xì)節(jié)顯現(xiàn)。居士們大感震撼:“你們拍到的才是真實,我們?nèi)庋鬯娢幢卣鎸崱!彼麄儓孕欧鸱ㄒ嗳缡?,藏于不可見的幽微處?/p>
那夜,我夢見了童年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