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殘破小書 為何這么貴?
知彭翼仲的人,于今恐怕不多。在某舊書網(wǎng)站上,一本題為《彭翼仲五十年歷史》的小書(出版于1913年),僅百余頁,裝訂已散,未見封面,且是二版,竟喊價1.98萬元,確有些扎眼。
-
大刀教官和他的武術茶館
二十九軍大刀隊夜襲敵營,砍殺日寇數(shù)百人,被稱為喜峰口大捷,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日信心和決心。人們在頌揚大刀隊的功績之時,也對大刀隊如何練就的刀法頗感好奇。
ZUO JIA YIN XIANG
01【溫故】八月,字重千鈞
“解放思想,解放了誰?”他的叩問無疑亦有千鈞之重。
02作家老舍的武術人生
眾所周知,作家老舍(1899—1966)是我國現(xiàn)代文壇巨匠,鮮為人知的是,老舍一生習拳練武,強身健體,精通查拳、洪拳、六路短拳、太極拳、粘手和刀槍劍戟等多門拳術、棍術、槍術,是一位地道的武術行家。
03《荷花淀》是如何寫出的
1939年12月,孫犁在晉察冀阜平山區(qū),突然想起自己在抗戰(zhàn)之初生活、工作的白洋淀,隨即寫下一首長詩《白洋淀之曲》。該作以故事詩的形式描繪了水生與菱姑夫妻二人在白洋淀上抗擊日軍的經(jīng)歷……
04山城回響:曹禺與戰(zhàn)時重慶的文學共鳴
山城重慶,是抗戰(zhàn)時期中國文化的避風港,也是眾多文人墨客的創(chuàng)作圣地。在這座充滿煙火氣息的城市里,中國現(xiàn)代劇作家曹禺先生度過了一段崢嶸歲月。重慶作為曹禺抗戰(zhàn)時期創(chuàng)作與生活的重要舞臺,以其獨特的地理和文化環(huán)境,成為曹禺藝術生涯中一段可歌可泣的難忘歷程。
滌煩祛穢代瓊漿——近代中國的汽水
汽水作為夏日消暑之物,在晚清傳入中國,“考其來源,在光緒年間,先由南洋而至上海,嗣后才盛行于各都市”(《汽水原名荷蘭水》,《新天津》1942年8月14日)。汽水也稱“荷蘭水”……
來源:光明日報 | 安雅琴 2025/08/22
大刀教官和他的武術茶館
翻開抗戰(zhàn)史冊,我們看到中國軍隊第一次正面和日寇作戰(zhàn),就在古北口、喜峰口一線的長城上。在這次戰(zhàn)役中,中國軍隊由于裝備落后而損失慘重,但也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血性。特別是二十九軍大刀隊夜襲敵營,砍殺日寇數(shù)百人,被稱為喜峰口大捷,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日信心和決心。
來源:北京晚報 | 董夢知 2025/08/21
《救亡日報》:犧牲到底,爭取最后的勝利
黃浦區(qū)南京東路353號,如今的悅薈廣場迎接熙來攘往的人們。1937年8月24日下午,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后第11天,在這座當時還叫“大陸商場”的裝飾主義建筑6樓,第一期《救亡日報》出版。
來源:解放日報 | 王閑樂 2025/08/20
“飛機樓”往昔
在北京西北郊頤和園與圓明園之間,有一處不為人知的原皇家園林——自得園。自得園現(xiàn)位于中央黨校南院內(nèi),園內(nèi)隱藏著一座造型奇特的“飛機樓”,其兩翼舒展的輪廓在綠樹掩映中若隱若現(xiàn),宛如一架蓄勢待發(fā)的銀色戰(zhàn)機。
來源:北京日報 | 高一丁 2025/08/19
震天撼地的英雄史詩:穆青筆下的東北抗戰(zhàn)
“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lián)軍,14年來在東北的抗日斗爭,就其殘酷與艱苦的程度,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空前未有的。這是一部用血淚寫成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在暴敵侵凌下,所顯現(xiàn)出的光榮和驕傲。但由于過去環(huán)境的限制,及日寇的嚴密封鎖,使國人對聯(lián)軍的英勇斗爭很少知道……”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牛紀偉 丁非白 2025/08/18
百多年前,英國奇女子的“北京花園”
古今中外產(chǎn)生過無數(shù)著名的旅行家,他們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令人欽佩,他們飽覽奇風異俗的經(jīng)歷更令人羨慕,他們留下的文字成為滿足我們好奇心或求知欲的寶貴資料。
來源:北京日報 | 李國慶 2025/08/15
阿英在天津的22天
阿英于1949年8月13日抵津,當天即撰寫了日記。此后逐日記錄,至9月3日不曾中斷。阿英記日記的習慣,與魯迅相近,惜墨如金,如流水賬,只是簡要記錄一天之內(nèi)經(jīng)歷的人和事,大多以簡筆書之,絕少鋪陳渲染,更不披露自家的感受和心境,可謂質(zhì)樸無華。對日記而言,文勝質(zhì)則史。阿英日記又不避瑣屑,事無巨細,均予以記錄,體現(xiàn)出鮮明的日常性,獨具一格。
來源:文藝報 | 鮑國華 2025/07/24
藏書票:一部人書互動的文化史
1990年,梁棟、鵬程夫婦以該刊內(nèi)容為主,選編了《藏書票藝術》一書,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本我國第一種向社會公開發(fā)行的藏書票專著,以“史料性、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和藝術欣賞價值”為特色(編者的話,《藏書票藝術》第358頁)。在介紹外國藏書票的專文中,僅有三篇有關英國藏書票的譯作,作者是英國倫敦大學教授W.E.巴特勒先生,他曾任英國藏書票協(xié)會秘書長,后任國際藏書票聯(lián)合會(FISAE)秘書長。
來源:文匯報 | 黃顯功 2025/07/23
“我自田間來,還回田間去”
中國新詩的天空,一彎新月,群星燦爛,田間是我所敬重的一位詩人。一本《田間詩選》,我不知翻閱了多少遍。寫于抗戰(zhàn)時期的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街頭詩”,在那烽火連天的抗日年代所起的鼓動性、號召力都是難以想象的。我至今還能背出幾首。
來源:北京日報 | 徐廷華 2025/07/22
束沛德:我嘗到了酸甜苦辣
悠悠人生路上,喜怒哀樂或酸甜苦辣,往往不期而遇。我不是一帆風順的幸運兒,人生中遇到過這樣那樣的麻煩、挫折,但由于緣分和機遇,我又有機會挑擔子、負責任,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做了一些自己喜歡且有益于當代文學發(fā)展的實事,就這一點來說,我還是相當幸運的。
來源:北京晚報 | 束沛德 2025/07/21
國之歌者 傳唱千秋
在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展覽館的展柜中,靜靜地放著一把琴身已斑駁的小提琴。它的主人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天才音樂家,名叫聶守信——因令人咋舌的敏銳聽覺,又被稱作“耳朵先生”,后遂改名為聶耳(1912—1935)。
來源:北京晚報 | 曾子芊 代媛媛 2025/07/18
烽火弦歌里的文人脊梁
1937年,淞滬會戰(zhàn)后,上海淪陷。日軍占領上海后,物價飛漲,萬業(yè)凋敝。在這文化蒙塵的至暗時刻,嚴獨鶴、周瘦鵑、陸澹安、朱大可等一眾文人深味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他們合力辦了一所“大經(jīng)中學”,試圖為孤島學子接續(xù)起文化筋脈。
來源:新民晚報 | 吳南瑤 2025/07/17
《岳陽樓記》為何非寫不可?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光耀千古,歷來被視作士大夫精神的代表性篇章。其中,“先憂后樂”之言更是家喻戶曉。然而,在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脫思想之外,我們還應該了解范仲淹、滕宗諒(字子京)二人的“共鳴”。范仲淹從未到過岳陽樓,但《岳陽樓記》卻是一篇不得不寫的文章,它是自白明志的音聲相和,也是共同持守正道的吶喊。
來源:北京晚報 | 鄒安時 2025/06/09
一生有光:“小人物”邵貽裘的光華情緣
日月光華,星河璀璨。今年的6月3日是上海光華大學建校百年之期,為紀念這一特殊時日,華東師范大學將舉辦系列活動以為緬憶。受校方委托,筆者承乏光華大學文獻展一事,故近來對展覽中的展品多有梳理……
來源:澎湃新聞 | 丁小明 2025/06/04
隱于《蔣維喬日記》背后的武進文獻征存社
沈燮元先生不止一次告訴我,說他早年曾記了幾年日記,里面涉及不少學術界的名人,可惜沒能堅持下來,不然到晚年可能也會成為有用的材料。然而,更為可惜的是,2023年3月沈先生去世后的幾個月里,我去南京整理他遺留下來的書籍、手稿,直到最后也沒有發(fā)現(xiàn)他所說的早年日記。
來源:澎湃新聞 | 李軍 2025/06/05
在《保衛(wèi)延安》手稿中尋找文學的“戰(zhàn)壕”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藏品庫房中,6000余頁、重達10余斤的《保衛(wèi)延安》手稿,靜默如磐,與10余本作者簽贈、批注、修訂的圖書版本并置,莊重典雅。這部由作家杜鵬程歷時4年九易其稿的文學巨制,其手稿厚度超過兩尺,泛黃的紙張上交錯著紅、藍、灰、黑四色筆跡,猶如硝煙散盡的戰(zhàn)場遺存。
來源:中國青年報 | 姚明 2025/06/06
文天祥與江西“文章節(jié)義”
在璀璨絢麗的華夏大地,哪里可以稱得上“文章節(jié)義之邦”?答案毫無疑問,非江西莫屬。特別是古稱廬陵的吉安,歐陽修、文天祥的“文章節(jié)義”,早已家喻戶曉?!拔恼鹿?jié)義”是什么?簡而言之,“文章”可指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成就,“節(jié)義”可指為人的節(jié)操與義行。
來源:江西日報 | 劉德清 2025/06/03
“國色”在何處?請君只看洛陽城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薄叭魡柟沤衽d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笔哦悸尻柺且蛔湟缰幕c文學的城市,多少帝王卿相、騷人墨客在這里留下了曠世絕響的詩章,或贊物華天寶,或嘆人物風流,或抒個人幽懷,或描牡丹秀色。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王守國 2025/06/02
- 從這里,閱讀文史頻道
2023年7月起,我們設立固定欄目“頻道頭條”,將每日更新中重點推介的好文歸檔,集腋成裘、寸積銖累、聚沙成塔,以便讀者查閱。
特輯 | 【筆醒山河】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從1931到1945,中國作家在烽火與熱血交織的大地上,在嗚咽與戰(zhàn)歌共鳴的山河間,用筆寫下不屈的覺醒??箲?zhàn)文學參與了硝煙彌漫的民族記憶,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經(jīng)典佳作。為銘記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緬懷英勇獻身的先烈,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辦、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承辦“山河跡憶——手稿里的抗戰(zhàn)中國”特展,中國作家網(wǎng)也由此推出“筆醒山河”文史特輯,分享策展人眼中的手稿、書信日記、報刊,以及文學文物背后的抗戰(zhàn)往事。
特輯 | 【王蒙說“聊齋”】王蒙近二十年來有一個愿望,就是寫一系列論文散文雜文,評點《聊齋志異》,從文學、小說、創(chuàng)作、語言評論,延伸到社會評論、人生評論、文化評論、道德倫理評論。2025年,他的這一愿望在逐步實現(xiàn)。
【經(jīng)典作家專刊】郭沫若、曲波、周立波、唐弢、林斤瀾、草明、鐘敬文、金庸、馬識途、梁斌……
重讀《貓城記》:“愛克斯光”
20世紀30年代初,面臨社會動蕩、戰(zhàn)爭陰云,中國文壇誕生了一批激憤哀怨、辛辣譏諷的社會諷喻小說。這其中就包括1932年老舍在《現(xiàn)代》雜志連載并于1933年出版的《貓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