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婆性杂交毛片,国产第6页,天天操夜夜爱,精品国产31久久久久久,大香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又黄又嫩又白,精品国产日本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愛蓮說》睿識的由來及影響
來源:光明日報 | 錢念孫  2025年08月21日13:55

北宋大儒周敦頤的《愛蓮說》是小品文的名篇,歷來被各種散文選本所看重,也被選入中學(xué)語文課本。此文不足120字,但在歷代眾多描繪蓮的作品中,其內(nèi)容別樹一幟。

《愛蓮說》的思想別樹一幟

瀏覽宋代以前的中國文學(xué)史,描寫蓮的作品不少,但基本都是狀其外貌,繪其形態(tài)。從《詩經(jīng)·陳風(fēng)·澤陂》的“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到漢樂府民歌《江南》的“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從南北朝蕭繹《采蓮賦》的“紫莖兮文波,紅蓮兮芰荷”,到唐代王維《山居即事》的“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以及宋初歐陽修《荷葉》的“荷花宮樣美人妝,荷葉臨風(fēng)翠作裳”,等等,不是寫風(fēng)搖蓮葉的婀娜多姿,就是寫魚戲蓮葉的男女風(fēng)情,或是以美人喻蓮花,呈其清麗可人的狀貌。即便南宋楊萬里的詠蓮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也是聚焦小荷尖尖角的外形特寫,描繪西湖蓮葉接天的壯闊景觀。

周敦頤的《愛蓮說》獨開生面,他透過蓮的外在形貌,直取其內(nèi)在特征,表面寫蓮,實則寫人,謂“蓮,花之君子者也”,乃抒發(fā)他對君子人格的尊崇和向往。他寫蓮“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君子潔身自好,不為世俗濁流污染的格調(diào);寫蓮“濯清漣而不妖”,比喻君子清逸超拔,端莊自重的品性;寫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襟懷坦蕩,言行無邪的風(fēng)范;寫蓮“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比喻君子美德廣布四方,卓然自立,可敬仰觀望而不可侮慢褻瀆的傲然風(fēng)致。作者把蓮花的特質(zhì)與君子的品格融為一體,以蓮喻己,表達做人做君子的高潔情懷和高遠志趣。

托物言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審美特點,也是中國文藝表現(xiàn)生活的重要方式。此篇托物言志,借蓮抒懷,既創(chuàng)造蓮花形神兼?zhèn)涞男滦蜗?,也為以物喻君子的形象系列增添了新的品類。自先秦以來,有將玉比作君子者,如《詩?jīng)·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禮記·玉藻》“君子比德于玉焉”;有將水比作君子者,如《孔子家語·三恕》和《荀子·宥坐》均記載,“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乃在于“水似乎德”;有將松比作君子者,如李白《贈韋侍御黃裳》詩云:“愿君學(xué)長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更有將梅蘭竹菊稱作“四君子”者,如明代黃鳳池《集雅齋·梅竹蘭菊四譜》所說:“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滌人之穢腸而澄瑩其神骨也”。

《愛蓮說》通過對蓮的品性深入挖掘和揭示,謂“蓮,花之君子者也”,不僅在以物喻君子的文藝百花園里增添了清雅而亮麗的琪花瑤草,而且為君子作為中華民族千錘百煉人格基因的內(nèi)涵,賦予多姿多彩的新形態(tài)和新意蘊,為涵養(yǎng)和豐富中華兒女的集體人格及精神世界,灑下潤物細無聲的甘霖。

《愛蓮說》睿識從何而來

《愛蓮說》為什么能夠在眾多吟詠蓮的詩文中別開生面?除了宋代學(xué)人著述多喜別出心裁,自樹其幟的共性特點以外,關(guān)鍵在于周敦頤作為宋明理學(xué)的開山鼻祖,援佛道入儒,吸收佛家的思辨哲學(xué)理論及道家的宇宙生成模式,為儒學(xué)發(fā)展開辟出理學(xué)的新路徑。

蓮在華嚴宗是自性清凈的象征和標識。唐代高僧法藏所著《華嚴經(jīng)探玄記》卷三,就以蓮花為喻,對其自性清凈的特點作了形象描繪:

大蓮華(華與花通假)者,梁攝論中有四義:一如蓮華,在泥不染,譬法界真如,在世不為世所污。二如蓮華,自性開發(fā),譬真如自性開悟,眾生諾證,則自性開發(fā)。三如蓮華,為群蜂所采,譬真如為眾圣所用。四如蓮華,有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譬真如四德,謂常、樂、我、凈。

將這段話和《愛蓮說》的文字對勘,可明顯見出“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等,與《華嚴經(jīng)探玄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甚至可說其核心觀點就是其“在泥不染”、“不為世所污”,以及“自性清凈”等的改編、重組或翻版。周敦頤秉持儒、釋、道互補的為學(xué)理念及融會貫通的學(xué)術(shù)態(tài)度,他向往和推崇淡泊明志、潔身自愛、一塵不染、崇德向善的君子人格,遇到蓮所呈示的清雅、潔凈、可愛、不可污的特征,可謂故鄉(xiāng)遇新知。這從周敦頤的人生經(jīng)歷、寫作環(huán)境及喜好志趣看,更是彰明昭著。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于宋景祐三年(1036年)20歲便踏上仕途,先后任分寧縣(江西修水)主簿,郴縣(湖南郴州)縣令、虔州(江西贛州)通判等,雖在位頗有“治績”,但為官30多年未有較大升遷,始終系中下層官吏。據(jù)《周子全書》卷20《周敦頤年譜》,《愛蓮說》寫于嘉祐八年(1063年),此時周敦頤在虔州任通判,因愛廬山勝景,有卜居之志,遂在蓮花峰下濂溪邊筑書堂,取名“濂溪書堂”(后人尊稱他為“濂溪先生”,稱其學(xué)術(shù)為“濂學(xué)”),因濂溪中盛開蓮花,又名“愛蓮書堂”?!稅凵徴f》誕生在這樣的時空環(huán)境之中,可謂事出有因,更事出有緣。

進而言之,濂溪書堂所在地廬山,山上寺廟多達300余處,東林寺、西林寺、大林寺“三大名寺”聞名遐邇。東晉時期,著名高僧慧遠曾與陶淵明、謝靈運、宗炳等當世俊杰雅士,在東林寺前鑿池種植白蓮,結(jié)為“白蓮社”,簡稱“蓮社”。周敦頤選擇廬山蓮花峰下定居,除了山水形勝的原因以外,此處多禪林勝跡,對于享有“周茂叔,窮禪客”綽號的他來說,似也有難以抵擋的吸引力。

一代理學(xué)開山大師,在這里似乎穿上仙風(fēng)道骨的袈裟道袍,想真風(fēng)、觀丹訣、樂靜元、寄云房,尤顯釋道僧侶的神采和風(fēng)姿。他人生的這一面,似也為《愛蓮說》思想的天光云影,注入了些許源頭活水。

《愛蓮說》睿識的深廣影響

周敦頤作為宋代理學(xué)的啟明星,上承漢唐以來儒、釋、道思想的滿天星斗,下啟張載關(guān)學(xué)、二程洛學(xué)、朱熹閩學(xué)等義理探究的五彩云霞,是中國文化史的浩渺蒼穹上呼風(fēng)喚雨、開啟和引導(dǎo)一代學(xué)術(shù)思潮的人物。對此,理學(xué)集大成者朱熹頗有深刻體認。他在《奉安濂溪先生祠文》中說:“惟先生道學(xué)淵懿,得傳于天。上繼孔顏,下啓程氏,使當世學(xué)者得見圣賢千載之上,如聞其聲,如睹其容。授受服行,措諸事業(yè),傳諸永久而不失其正。其功烈之盛,蓋自孟氏以來未始有也。”

朱熹不僅在學(xué)術(shù)上對周敦頤敬仰有加,認為“濂溪周公先生,奮乎百世之下,乃始探圣賢之奧,疏觀造化之源,而獨心得之”(《袁州州學(xué)三先生祠記》,《朱文公文集》卷78);在人生志趣上,尤其在喜愛象征君子人格的蓮花上,也學(xué)習(xí)和效仿濂溪先生,于自己長期寓居的紫陽樓前的方塘里遍植蓮花。朱熹曾專為寫下《愛蓮詩》:

聞道移根玉井旁,開花十丈是尋常。月明露冷無人見,獨為先生引興長。

詩篇一方面稱頌周敦頤獨對蓮花產(chǎn)生濃厚興趣,另一方面似在回答先生“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問題,表明自己也喜愛蓮花,并以其砥礪品行。

蘇軾對周敦頤的人品及《愛蓮說》也非常欽佩,曾作《茂叔先生濂溪詩呈次元仁弟》:“世俗眩名實,至人疑有無。怒移水中蟹,愛及屋上烏。坐令此溪水,名與先生俱。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因拋彭澤米,偶似西山夫。遂即世所知,以為溪之呼。先生豈我輩,造物乃其徒。應(yīng)同柳州柳,聊使愚溪愚?!贝嗽娗捎弥C音和隱喻手法,明寫溪水,實寫濂溪先生,“怒移水中蟹,愛及屋上烏”表達他對世俗塵囂的否定;“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呼應(yīng)濂學(xué)“孔顏樂處”的精神追求;“因拋彭澤米,偶似西山夫”用陶淵明和伯夷﹑叔齊的典故呈其高潔人品;末句“應(yīng)同柳州柳,聊使愚溪愚”將周敦頤與柳宗元等古代賢者并提,質(zhì)樸中尤見仰慕之深致。

蘇軾及其弟弟蘇轍皆與畫家兼詩人文同(字與可)相友善,蘇轍曾作《和文與可菡萏軒》詩:

開花濁水中,抱性一何潔!朱檻月明時,清香為誰發(fā)?

詩作描寫蓮花生于渾濁之水,卻保持高潔的本性,借以稱頌君子品格。詩人發(fā)問:紅色圍欄的明月之下,蓮花清香為誰散發(fā)?不僅借蓮花歌頌在惡劣環(huán)境中能夠保持純潔秉性的人,還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欣賞以及對知音的期待,可謂是《愛蓮說》“香遠益清”的移植。

黃庭堅對周敦頤同樣心儀備至?!按毫曛苊?,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fēng)霽月”,便是其《豫章集·濂溪詩序》里流傳很廣的名句。他的詩作《贛上食蓮有感》,通過剝食蓮子想到母親的慈愛及對兄弟的思念之情,其中有句云:

蓮生淤泥中,不與泥同調(diào)。食蓮誰不甘,知味良獨少。吾家雙井塘,十里秋風(fēng)香。安得同袍子,歸制芙蓉裳?。

這里照例借用《愛蓮說》“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表達自己為人和做官的氣節(jié)與操守;而對蓮心苦澀,“知味良獨少”的刻畫,則隱約傳達人生不易,宦海沉浮的體悟;最后兩句“吾家雙井塘,十里秋風(fēng)香。安得同袍子,歸制芙蓉裳”,既是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又滿懷對同胞的祝福?。

據(jù)《愛蓮堂周氏宗譜》,周敦頤的后人周致成考取一品文官,家族長輩在他衣錦還鄉(xiāng)時,特地于府邸院中建“愛蓮堂”,并在門樓的石雕上,雕刻一枝從漣漪清水中長出的蓮花,喻義“一品清廉”,意在告誡他即便官至一品,也要保持清廉不染。蓮,出淤泥而不染,代表清正高潔;廉,潔不茍取,代表為人正派。兩個字既諧音,又意義相通,使“一品清廉”成為中國富有深刻寓意和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吉祥圖案。

(作者:錢念孫,系安徽省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