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鄉(xiāng)村教師們的故事,也讀孔子與易學
在剛剛結束的2025上海書展上,商務印書館與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推薦了多本新書。
《不滅的薪火》:聽見鄉(xiāng)村教師的聲音
桃李有言——《不滅的薪火:40位鄉(xiāng)村教師口述實錄(1949—2024)》是商務印書館最近推出的新書,值上海書展上舉行的活動上,讀者與學者共同回顧了鄉(xiāng)村教育的發(fā)展歷程,聆聽來自鄉(xiāng)村教師群體的真實故事,感受那份跨越時代的堅守與奉獻。
《不滅的薪火》聚焦于新中國成立以來數以千萬計扎根鄉(xiāng)村的教師群體,生動描繪了教師們在物資匱乏、交通不便的條件下,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履行職責:無論是風雪交加的冬夜在簡陋教室中批改作業(yè),還是走村串戶勸導家長送孩子入學,他們始終堅持為鄉(xiāng)村孩子點亮知識之燈。鄉(xiāng)村教師不僅承擔著教育教學任務,還承擔著文化傳播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職責,他們的付出極大地推動了鄉(xiāng)村社會的變遷與發(fā)展。
基于此,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依托“雙一流”建設卓越研究計劃“社會學理論與中國研究”項目,從全國范圍內征集的數十套口述史訪談資料中精選了40位鄉(xiāng)村教師的口述文稿。每篇文稿都細致描繪了個體生命軌跡,也融入了新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發(fā)展的宏觀圖景,呈現出個人記憶與國家記憶的深度交織。
主編胡潔介紹,團隊走訪了多個省份的鄉(xiāng)村學校及教師家庭,深入挖掘口述資料。她強調,記錄鄉(xiāng)村教師群體不僅是保留珍貴的個人歷史,更是傳遞教育初心與責任感的過程。許多受訪教師年事已高,能夠及時采集他們的口述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緊迫性。
復旦大學張樂天教授從社會學視角指出,鄉(xiāng)村教師是社會變遷的直接見證者,其口述資料彌補了傳統(tǒng)檔案記錄的不足,為理解教育政策的具體落實提供了生動而細膩的第一手資料。他同時認為,鄉(xiāng)村教師的經歷反映了中國城鄉(xiāng)差異、社會結構轉型的復雜脈絡,值得社會各界持續(xù)關注。
南京大學周海燕教授則從傳播學角度分析了口述史的敘事力量。她認為,口述史通過個體故事使宏大歷史變得具體而有溫度,激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她指出,書中鄉(xiāng)村教師樸實無華的語言和真摯情感,使得歷史記憶更為鮮活,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鄉(xiāng)村教育的現實困境和精神內核。
胡潔還分享了采訪過程中的一個細節(jié),她提到不少鄉(xiāng)村教師視教育為讓孩子們“走出大山”的重要工具,這份樸素但堅定的信念成為編寫本書的最大動力。
《中古文學與佛教》看中古文人的精神與文學
《中古文學與佛教》是“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之一,是復旦大學教授陳引馳的學術代表作,自其初版(2002年)至今已逾二十年。商務印書館介紹,本次重新收入叢書出版,希望其能于新的社會語境之下煥發(fā)出新的魅力。
陳引馳在上海書展上介紹,書名中的“中古”在時間上可以泛指漢代至唐,強調要從長時段去看待佛教對文學的影響。佛教進入中國,在古代中國文化史上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跡,給文學烙印上種種斑駁的光彩,經歷中國化后,與儒、道形成鼎足之勢。
“中古時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或者文學,包括文學在內的種種的文化創(chuàng)造呈現出多元的思想,并因之構成中古文人與文學展開的真實歷史場域,同時我們還需要看到不同的文學類型,因為中古時代的宗教、文學逐漸呈現出日益鮮明的雅俗分層,對于迥異于精英文學傳統(tǒng)的民間性文學與宗教文學,需要有一系列不同的理解觀念、觀察方式和處理手段?!标愐Y分享道。
《易學導論》:走進易學的世界
《周易》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經典,長期處于“群經之首”的地位?!兑讓W導論》中,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教授陳峴以兼具通識性與專業(yè)性為目標,將易學基本知識、易數與易象、易卦導讀、象數易學、義理易學、圖書易學以及易學的傳播與影響等主題綜合起來,幫助廣大讀者更好地理解傳統(tǒng)文化。
在上海書展的分享會中,陳峴講述了易學的基礎概念體系、學習易學的體會與《易學導論》的設計思路。
讀書分享會以“什么是《周易》”與“什么是易學”這兩個問題展開。陳峴表示,從《周易》到易學是一個從小到大不斷放大的概念。狹義的《周易》僅指《周易》古經,就是其核心文本六十四卦,更大的層次包含相傳孔子所作的《易傳》,再放大一個層次就是對《周易》經傳的再解釋。再解釋的文本有幾百種,來自王弼、鄭玄、程頤、朱熹等,形式各不相同。至南宋時朱熹作《周易本義》,《周易》又有了卷首九圖。在歷史上各個時代,《周易》都是核心經典,但是大家對于它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不僅文本不統(tǒng)一,甚至連《周易》這個概念在不同語境下都不一樣,這也造成了閱讀《周易》之困難。
易學的概念則比《周易》寬泛很多,它包括多個維度的古代經典文本,既有對《周易》核心文本的逐條解釋,又有《周易略例》這樣的總體闡發(fā),還有利用周易體系做的新創(chuàng)作。
以漢代象數易學為例,象數易學以消息、節(jié)氣、六日七分等概念,令時間與易卦配合,使卦爻與現實關聯。而自京房易學開始,天干、地支、星宿、屬相等也融入了易學系統(tǒng),這對現代民間占卜也有很大影響。雖然這些學說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對卦爻辭的解釋,但與《周易》的整個體系相關,因此也屬于廣義的易學。
陳峴也分享了學習易學的難點。一方面,《周易》文辭古奧,又涉及古代名物的詞語;另一方面,歷史上對于《周易》的解釋也很多,同一條爻辭,不同易學家可有不同解釋,如《左傳》中記載的歷史上的占卜事例,也展示古人對同一爻辭的不同理解。此外,同一卦內的卦辭與爻辭,爻辭與爻辭,可能有關,可能無關,更是學習的難點。
《孔子語錄》:跟著孔子學處世智慧與人生哲學
在上海書展上舉辦的“子曰新解:藏在語錄里的處世哲學——《孔子語錄》新書發(fā)布會”上,復旦大學教授駱玉明、出版人賀圣遂以及上海文史館館員鮑鵬山進行了對話。
《孔子語錄》由鮑鵬山與鮑震共同編著,旨在為當代讀者提供一部精要且富有新意的孔子思想讀本。編著者從《論語》中選出73章,從《禮記》和《孔子家語》中精選8章,以這81章為基礎,從中提煉適用于現代生活的處世智慧與人生哲學,希望在經典文本與當下社會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
“孔子是中國智慧和道德的核心?!瘪樣衩鏖_宗明義地談道。他認為,一個不聰明的人不可能有道德,因為他不理解道德規(guī)則背后的意義,只知盲從,所以無法獲得真正的道德自覺;一個不道德的人也不可能是智慧的,他或許工于心計、奸詐狡猾,但他無法理解人之為人的意義和如何做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人,也就無法獲得真正的智慧?!耙虼?,我們應當向偉大的智者如孔子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教條,而是以他們?yōu)槠瘘c,去探究他們?yōu)楹文菢诱f、那樣想,去追問世界規(guī)則形成的根源,這也是讀書對于思考的重要性?!瘪樣衩鹘榻B。
作為出版人,賀圣遂介紹了《孔子語錄》一書選題誕生的初衷。他認為,經典需要橋梁,許多人面對厚重的《論語》望而卻步,如果有一本輕巧的口袋書就能消除這種距離感。鮑鵬山對孔子有精深的研究,同時又是一位教育家,在將經典的精髓與精神傳達給大眾方面有著獨特的思考和豐富的著述經驗。
鮑鵬山講述了他多年投身經典導讀工作的初衷。他表示,寫作大量導讀的核心目標,就是讓那些非常專業(yè)、厚重的文化經典,能夠為非專業(yè)背景的讀者所理解、所親近。他指出,當代社會各行各業(yè)專業(yè)化程度極高,人們精力有限,難以在專業(yè)領域之外投入過多時間深度鉆研其他學科,尤其是需要精耕細作的文史哲經典。然而文化經典是人人必需的,專業(yè)書籍解決的是特定領域的問題,人文經典解決的則是“人”的問題——關乎人的存在、意義與價值,無論身處何種專業(yè)領域,個體都需要達到一定高度的人文修養(yǎng),才能具備真正的“聰明”、“智慧”和“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