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莎翁在漢語語境中還魂重生
對原文的體悟,譯者自身的生命體驗,對母語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與開拓,在字里行間融為一體。
-
《草葉集》譯本眾多,趙蘿蕤的版本何以“最佳”
美國大詩人沃爾特·惠特曼的《草葉集》伴隨了幾代中國讀者的成長。
-
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語聲……
收到新版的《馮至譯文全集》,重讀其中的部分篇章,多年之前通讀《馮至全集》時的感覺如今更加強烈。
關鍵詞:  《馮至譯文全集》2020-11-19
-
意義在閱讀中生成
翻譯是一國文學在另一語言國家地區(qū)普通讀者中廣泛傳播與接受的基礎。
關鍵詞:  莫言2020-11-03
-
翻譯的政治與美學陷阱:從《素食主義者》英譯談起
一 2018年,我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翻譯工作坊首次見到了知名的英國韓語譯者狄波拉·史密斯(Deborah Smith)。
關鍵詞:  《素食主義者》2020-11-02
-
托爾斯泰和他的中國知音草嬰:文學永遠不是孤立的
2020年是托爾斯泰逝世110周年,托爾斯泰作品在進入中國的大約120年里,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獨特的文學性吸引了無數(shù)中國讀者,其中包括許多著名現(xiàn)當代作家,比如魯迅、瞿秋白、茅盾、郁達夫、巴金、冰心、夏衍、田漢等。
-
東方狐仙與西方奇幻的共鳴
法文版《聊齋志異》封面 資料圖片 法國映象出版社與北京外研社今秋在巴黎推出《聊齋志異》法文繪圖本,將蒲松齡《紅玉》等五十余篇名作配以清朝畫家的精美插圖,首次在西方面世。
關鍵詞:  《聊齋志異》2020-10-22
-
《聊齋志異》與西方奇幻文學
《聊齋志異》法文版封面及封底 今秋,法國映象出版社與北京外研社在巴黎聯(lián)合推出線裝繪圖本《聊齋志異》法文版,將蒲松齡《紅玉》等五十余篇名作配以清朝畫家繪制的精美插圖,首次在西方面世。
-
傅雷“神似說”對譯學中西對話、古今對話的啟示
宋學智 吉林外國語大學教授,上海浦東傅雷文化研究中心顧問;主要從事翻譯學、法國文學研究。
-
您還有不少翻譯手稿未完成,怎么能半途而廢呢……
他是法國文學研究、翻譯的泰斗,在翻譯、教學和研究三大領域同時取得卓越成就。
關鍵詞:  鄭克魯2020-09-25
-
余中先:鄭克魯先生是中國翻譯道路上的前行者
翻譯家鄭克魯先生于9月20日晚10點在醫(yī)院去世,享年81歲。
-
袁筱一:鄭老的翻譯貼近原文,尊重原著文風
翻譯家鄭克魯先生于9月20日晚10點在醫(yī)院去世,享年81歲。
-
一生著述4000萬字的他,不僅是法國文學翻譯的守望者
鄭克魯及其譯作。
-
紀念|鄭克魯:我與雨果小說的翻譯
翻譯家鄭克魯先生于2020年9月20日晚10點在醫(yī)院去世,享年81歲。
-
《小婦人》:女性的困惑與抉擇,舍棄與爭取
露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小說《小婦人》里,來到紐約的喬前往報社投稿,面對達什伍德先生的追問,她撒謊自己不是稿件的作者,也拒絕署名。
關鍵詞:  《小婦人》露易莎·梅·奧爾科特2020-08-31
-
認識中國文化的一個潛力無窮的窗口
·就方法論而言,新世紀以來英語世界的魯迅研究專著和傳記各有側重,但都可以歸到文化研究的理論和范式中 ·魯迅不僅是世界級文豪,而且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
關鍵詞:  西方魯迅研究2020-08-27
-
從翻譯看文化交融中的實踐性
2018年,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理查德·舒斯特曼的《情感與行動》一書在中國出版。
-
懷念舒昌善先生:人類的群星閃耀
舒昌善(1940-2020),翻譯家,浙江上虞人,德國哲學博士,曾任教于北京師范大學。
-
林少華對談李繼宏:不存在100%對等的翻譯
在今年上海書展期間,林少華、李繼宏這兩位翻譯家展開了三場深度對話,暢談東西方文學翻譯的魅力。
-
仿唐詩《瓷亭》的德譯菱形詩尋蹤
法國女作家、翻譯家、評論家俞第德(Judith Gautier)在父親的熏陶和影響下,除了在文學上頗有造詣之外,還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國迷”。